2023-06-06 14:49
南方都市報APP?深圳大件事
原創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6月7日—11日,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在深圳舉辦。這將是一場國際文化產業最前沿、最高端、最廣博的競秀。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文博會發展的19年,亦是中國文化產業高速起飛的“黃金年代”。19年來,在文博會上不斷涌現的文化新業態、新場景、新應用、新觀念,已逐漸成為國人熟悉的文化風景,亦成為無數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它是不斷累積與疊加的文化記憶,亦是國際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風向標。它是展示窗口、交易平臺、文化引擎、亦是高質量發展的“文化+”之旅,更是文化強國的生動實踐與數據模型。
19年來,文博會得到國家、中央各主辦部委和廣東省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深圳作為文博會操盤手與展示主場,充分發揮“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演繹了質量型、內涵式的轉型發展之路,著力提升展會的專業化水平,將文博會作為城市重要的生產力、能量場、文藝云與信息加載器,驅動著展會成為國家戰略的實踐樣本,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文博會19年的實踐,正是進取精神的最佳演繹與注解,文博會作為中華文明與當代世界各優秀文化交融的創新性平臺,未來必將繼續擔負“新的文化使命譜寫新的時代華章”的職責與重任。
文博會19年,國家戰略的實踐樣本
作為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的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文博會從創立之初,就肩負著“促進和拉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積極推動中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的國家使命,全力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回顧文博會的時間軸,會看到文博會的誕生,其實是中國改革開放大背景下,國家戰略與文化政策的產物——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正式厘清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者之間的關系,首次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確定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戰略。
2003年,深圳以被列為國家首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為契機,在全國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戰略,并結合產業發展特點和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決定從2004年開始舉辦文博會。
2003年10月29日,三屆一〇三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舉辦“廣東?。ㄉ钲冢﹪H文化產業博覽會”》的議題,確定了“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規范管理”辦展原則,后來被稱為“十六字方針”,奠定了深圳文博會初期的架構,并作為深圳文博會的辦展思路貫徹始終。
作為我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產物,首屆文博會在報批立項便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和國家有關部委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一年內經歷了3次“升格”,由深圳市到廣東省、再到國家主辦,成為第一個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的文化展會,由文旅部、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深圳市人民政府承辦。從首屆文博會開始,中宣部就作為文博會籌備工作領導機構,規劃布局、科學指導展會的各項承辦工作。

2010年1月,中宣部牽頭成立“文博會協調領導小組”,建立了主辦單位指導承辦、深圳市直部門協調承辦、文博會公司等承辦單位具體承辦的“三級聯動”辦展機制,確立了“政府辦會、企業辦展、市場運作、打造平臺、以展興業”的運作模式和有效機制,即各主辦單位牽頭協調,并每年指定一個主辦單位作為輪值單位,從文化產業的戰略高度,對展會進行整體布局、高端引領和科學指導。當年舉辦的第六屆文博會匯聚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地區全部參展,首次實現政府組團“滿堂紅”。第六屆文博會總成交額達1088.56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2011年,文博會被寫入《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21年,文博會被寫入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22年1月24日,《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簡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該書是經黨中央批準,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分上下卷,共11章、83節,約49萬字,史料豐富、凝練生動,對于推動全黨全社會特別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博會被寫進入《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簡史》,其國家級地位進一步深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書中記載道:“2004年11月18日至22日,首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深圳舉行。2006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屆文博會舉辦,名稱調整為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此后,文博會每年舉辦一屆,并逐步形成由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電影局)、文化和旅游部、商務部、廣播電視總局中國貿促會、廣東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聯合主辦,文化和旅游部、廣播電視總局輪值主辦的制度,成為我國文化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國家級綜合性國際化文化產業博覽盛會?!?/p>
經過十九屆的成長與發展,文博會線下展示交易規?,F已達到120000平方米,展商數量從首屆的700多家增加至第十九屆的3596家,已連續十四年實現全國31個省區市及港澳臺地區全部參展,每年吸引海內外10多萬種文化創意產業展品、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在現場進行展示與交易,參觀、參展、采購的國家和地區從首屆的10多個增加到第十九屆的108個。文博會展會規模、觀眾數量、國際化程度、交易成果連年攀升,已發展成為中國文化產業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實效和影響力的展會,成為引領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和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
綜觀以上數據,可以看到文博會從無到有,從有至盛,從盛至強的幾何級增長,它也有形中繪出了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產業在與國際交融中的發展圖譜,文博會19年的數據也正是文化強國的一個生動樣本與數據模型。
文博會19年,國家平臺的使命擔當
在國家戰略引領下,文博會19年,呈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也成為國際上十分重要的文化博覽窗口與高端交易平臺。
博覽與交易是文博會永恒的主題。圍繞新時期推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以“拉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為己任,文博會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年度檢閱平臺,我國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展示的重要平臺,每年重點組織全國文化產業龍頭企業、中國優秀文化產業園區和示范基地、全國文化企業30強、文化產品出口重點企業參展,并帶來了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在現場進行展示與交易,各館展示和交易內容都代表了本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最新成果。
近年來,一批文化領域的上市公司紛紛亮相文博會,如新華傳媒、讀者傳媒、華僑城、芒果超媒、中青寶、長江傳媒、華數傳媒、中南傳媒、時代出版、百視通、同洲電子、宋城演藝等;以及保利文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等連年榮獲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企業文博會連續多年參展文博會,大大提升了文博會的展示質量和交易份額。在文博會平臺上,生動折射出中國文化企業轉型升級的清晰軌跡:“融合發展”成為很多參展企業共同的特點,由低端變高端、從產品到產業,通過融合實現文化產業的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已經成為文化企業的共同追求。
同時,文博會通過舉辦權威信息發布、投融資信息發布、論壇研討、項目路演、交易撮合等活動為相關行業提供權威導向和前沿,引導我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趨勢和大眾文化消費需求,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新業態,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充分發揮了文博會作為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檢閱臺、風向標和探索器的作用。
文博會19年,不僅展示了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產業的突飛猛進,亦充分展示了新時代中國的文化形象與文化強國的發展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博會進一步強化其作為全國文化產業發展重要“檢閱臺”“導航儀”和“風向標”的高端引領作用,堅持以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和引導大眾文化消費需求,培育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組展質量、優化展商配置。

在中宣部和各主辦部委的大力協調發動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以及一批副省級城市和地級市積極組團參展文博會,至第十九屆文博會已連續十四年實現全國政府組團“滿堂紅”,31個省區市及港澳臺地區全部參展;連續十年實現廣東省政府組團“滿堂紅”,廣東省21個地級市全部參展。在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下,各地均組織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機構、優質項目、拳頭產品參展。文博會在保持展館主題、內容連續性的基礎上,每年都會根據國家政策方向和市場發展情況,對展示交易內容進行重新規劃,合理調整、設置各專業展館的主題和內容,集中展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期間,文化體制改革創新發展成果,推動文博會由“大而全”向“專而優”轉變。如設置“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館”“一帶一路·國際館”等特色主題展館、展區,把代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成果、最高水平文化資源注入文博會。
整合全國文化產業資源,充分發揮文博會作為國家平臺的使命擔當。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的“最強風向標”,文博會全面發揮其高端引領作用,為相關行業提供權威導向和前沿理念。通過舉辦權威信息發布、投融資信息發布、論壇研討、項目路演、交易撮合等活動,向全國乃至全球發出“聲音”。每年文博會期間,中共中央宣傳部在深圳召開高規格的文化體制改革座談會,并發布全國文化企業30強名單。
不斷創新中的深圳文博會,既是文化創新的平臺,又是文化圓夢的舞臺,成為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引擎。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1,805億元,比上年增長0.9%。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促進文化產業各項政策顯效發力,全國文化產業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文化新業態行業發展韌性持續增強。
19年來,文博會助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文博會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市場運作”的發展方向,堅持以產業為導向、以市場為導向。越來越多的行業協會、專業機構參與到文博會中來;越來越多的文化產業項目,在文博會平臺找到資金、信息、人才等合作的要素;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在文博會平臺實現內銷和外銷;越來越多的采購商、投資商、合作商,愿意通過文博會平臺尋找優質的文化項目和產品。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在文博會的平臺上實現了全面對接。
文博會19年,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
以“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和項目走出去”為目標,講好中國故事,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文化是最好的橋梁和紐帶。文博會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著力搭建全球文化產業交流合作平臺,不斷提升展會的國際化水平。文博會自2015年開始設立“一帶一路·國際館”,旨在依托絲綢之路沿線豐富的文化資源,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深圳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部署,重點展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傳統工藝美術、創意設計、文化旅游及演藝等內容,通過展示與交易相結合,促進沿線國家地區文化產業的交流、對話與合作,加深理解、增進感情。
多年來,文博會采用了主辦單位牽線搭橋、代理招商、點對點招商、文博會直通車、以展促商等多種針對性、實效性強的措施,邀請組織海外采購商參與文博會。經過七年的培育與發展,該館的參展國家從2015年的14個增加至2019年的50個。以2019年舉辦的第十五屆文博會為例,展會吸引了來自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50個國家和地區的132家海外機構參展,海外展區面積占比達總面積23.5%;吸引了來自全球103個國家和地區的22167名海外采購商在現場進行參觀、采購、洽談。自2020年起,盡管受全球疫情影響,云上文博會海外參展國家每年仍不少于30個。2023年第十九屆文博會,參觀、參展、采購的國家和地區已增加到108個。

同時,文博會先后在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日本、埃及、以色列等國家開展文化推廣活動。其中,2023年3月底至4月初剛結束的第十九屆文博會法國、德國站招商推介活動取得圓滿成功。通過先后舉辦法國(巴黎)第十九屆文博會暨深圳設計周招商推介會及中國(深圳)——德國(柏林)第十九屆文博會暨深圳設計周招商推介會,聚焦擴大文化進出口貿易,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此外,作為此次海外招商推介的回訪,法國工業設計協會主席安妮·瑪麗·薩赫格耶將組團參展第十九屆文博會,并為呼應此前代表團在訪問巴黎期間提出的倡議——在“設計之都”深圳宣布發起“中法設計聯合獎項”,通過中國唯一一個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的文博會平臺推動中法兩國之間深度合作,共同探討設計的價值。
目前,已在歐洲、南美地區建立了文博會咨詢臺;在埃及、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設立了文博會海外分會場;與全球展覽業協會(UFI)、波茲南展覽集團、智利世貿組織等機構建立了長遠的合作關系,合作代理機構遍布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展商和采購商來自108個國家和地區,并通過影視、新聞出版、工藝美術、創意設計、藝術等行業網絡,以及FACEBOOK等國際通行的網絡招商渠道,發布文博會信息,擴大文博會品牌的海外影響力,文博會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臺作用進一步提升。通過展示、推介和交易撮合,國外優質企業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和觀眾也零距離接觸到海外文化產品和機構,在消除文化貿易壁壘、拓展合作領域、完善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機制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助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與合作,傳承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實現親誠惠容、民心相通,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文博會19年,“文化+”新業態實驗場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全力打造文化產品與項目的高端展示和交易平臺。大力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通過線上線下同步舉辦的形式,進一步優化展會結構、提升展覽質量、創新服務機制、豐富展會內容,突出展示新型企業、新型業態和新型發展模式,逐漸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貿易”“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的展會特色,突出展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成果、最新技術和最新產品,提升各專業展館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鼓勵市場潛力巨大、創意能力強、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和產品參展。同時,不斷完善展會的準入制度,吸引優質文化產業資源注入文博會,加大對“國字號”“示范基地”“出口品牌”等核心層龍頭企業組展力度。
19年來,各種“文化+”新業態,通過文博會這一平臺,開啟了文化產業多元化融合發展的無限可能,有力激發了文化產業市場活力,成為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引擎,成為促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助推器。而“文化+”模式也逐漸被全國很多省市學習借鑒,并獲得國家層面的認可,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深圳為例,通過“文化+科技”的融合,產生了華強文化科技集團;通過“文化+旅游”的融合,產生了全球最大的主題公園群華僑城;通過“文化+金融”的融合,產生了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在深圳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深圳也充分發揮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濱海旅游城市特色,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制造”“文化+貿易”等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通過融合發展、聯動發展,不斷拓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既擴大了文化產業的覆蓋面、開掘了內涵深度,又增加了產業附加值與競爭力。

19年來,文博會突出博覽和交易形式創新,打造文化產業博覽和交易高品質服務平臺。文博會瞄準國際一流展會的目標,構建了一流的專業化服務體系,創新文博會管理體系、服務體系、營銷體系三大體系,全面規范和完善文博會展務服務標準及流程,突出管理體系、服務體系、營銷體系三大體系創新。
自2020年舉辦首屆云上文博會以來,經過三期的開發建設,云上文博會已經成為一個集成注冊報名、內容展示、在線洽談、供采對接、直播推介、買家邀請、票證服務、合同管理、財務管理、防疫調查、社群營銷、云上拍賣、大數據分析、電子票務和3D展廳自主布展等全流程的雙線會展平臺,具備了服務線下展會和線上辦展的多維展示功能,構筑文博會的數字化服務體系、管理體系、經營體系,有效地推進文博會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文博會19年,區域文化交融動力源
對于深圳來說,文博會不僅是展示全國文化產業發展成果、促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平臺,更是帶動城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因文博會的帶動,深圳文化創意產業連年來保持了平均20%的增長速度,文化企業數量超10萬家。19年來,文博會已成為深圳提升軟實力的“見證官”,也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文博會自2004年創辦以來,在展示全國文化產業發展成果、促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深圳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成為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助推器和重要引擎,成為深圳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文博會的成功舉辦,搭建了深圳優秀企業和產品展示交易平臺,促進了深圳與全國各地及海外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帶動了國內外優質文化資源在深圳的匯聚,催生了一大批優質文化產業項目,壯大了深圳文化產業的實力。文博會充分發揮項目、資本和人才等方面的聚合效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文化資源向深圳流動,四面八方的文化遺產、文藝作品、文化觀念、文化科技和文化人才不斷流入深圳,1+9會展效應十分明顯。十九年來,文博會與深圳文化產業一起發展壯大,一大批文化企業通過文博會發展壯大、走出深圳、走向世界。
據深圳市統計局數據顯示,首屆文博會舉辦時,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僅占GDP不到3%。而從舉辦首屆文博會至今的十九年來,深圳文化創意產業保持了平均20%的增長速度,已成為我國文化輸出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自2011年以來,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近15%,遠高于同期GDP增速。而到了2022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已突破260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占全市GDP比重超過8%。2022年6月,深圳被國務院認定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文化和旅游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消費質量水平高的地方”,成為全國首批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的城市。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在深圳發展中占據了重要位置。2022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預計達2600億元,占全市GDP達到8%,文化企業數量超過10萬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總體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前列,目前正朝著打造成為創新創意引領潮流、文化科技特色鮮明、文化形象開放時尚、文化產業充滿活力的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大步邁進。在文博會的助推下,一系列業態豐富的分會場也成長起來,并帶動了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發展,形成了深圳紛繁多元的文化產業發展業態,推動了深圳文化產業集聚化、規?;l展。

目前,文博會已成為深圳亮麗的城市名片,其影響已超出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建設領域,已成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成為城市形象和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深圳從一個以發展經濟先行先試的特區,轉變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頭并進的“窗口”,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文博會19年,在帶動廣東深圳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的同時,亦促進了中西部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促進了兩岸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港澳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文博會從2004年首屆開始,組織香港和澳門展團參展,組織港澳優質創意設計企業和產品參展向海內外集中展示大灣區“文化+科技”“文化+創意”等新業態和創意設計產品,展示大灣區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成果。2012年,文博會開始在澳門舉辦“文博會澳門精品展”,鼓勵內地文化企業赴澳門,加強與澳門文化企業的交流與合作。
自2019年起,堅持全面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加快推進粵港澳文化融合與創新發展,努力將文博會打造成為推動人文灣區建設的重要平臺。2019年第十五屆文博會,首次設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館”,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組織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21個地市及全省龍頭文化企業和機構參展,展示大灣區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成果;開展內地與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系列配套活動,舉辦內地與港澳文化產業合作論壇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合作論壇,邀請主辦部委領導、粵港澳地區相關機構和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業界代表,共同就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交流合作進行深入研討,推進資源對接和優勢互補,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文化發展大局,共享國家文化發展紅利。
同時,充分發揮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引擎”和“樞紐”作用,通過僑界社團組織港澳地區參觀采購團,開通文博會珠三角“直通車”和深港“直通車”,吸引粵港澳大灣區專業觀眾和買家到文博會參觀、采購,進一步擴大文博會在港澳地區的影響力。
采寫:南都記者謝湘南
編輯:謝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