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海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偉大的革命、建設與改革事業中淬火而生的先進文化,蘊含著共產黨人的政治理想、愛國情懷、思想觀念和道德追求,作為新時代黨建工作的有效載體之一,可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供給。高校學生黨建應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引領作用,促進相關工作提質增效,引導學生黨員賡續紅色基因、傳承紅色血脈,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放射出新的光芒。
健全融入機制 夯實黨建基礎
制度通常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的特點,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強制度建設是實現優質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長遠之策、根本之策。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黨建工作,應構建長效機制,推動融入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確保紅色文化代代相傳。
一是強化領導管理機制。高??沙闪ⅰ皞鞒屑t色文化”領導小組,由校黨委書記、校長擔任主要負責人,其他領導積極配合,在工作格局、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強化學生黨建管理的領導和指導,將紅色文化教育納入學生黨建工作,形成齊抓共管、各司其職、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助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提質增效。二是構建協同聯動機制。高校要牢固樹立“大黨建”工作理念,科學合理優化整合學生黨建工作相關部門的職責,充分發揮“組織員、輔導員、班級導師、思政教師”四支工作隊伍力量,提升黨建工作隊伍的紅色素養,實現黨建研究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積極搭建校內校外配合、課上課下聯動、線上線下融合的紅色文化傳播平臺,確保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全面、有序、良性發展。三是建立考評考核機制。高校要鼓勵黨建工作人員研究紅色黨建的工作方法,把是否具有實效性作為黨組織領導考核的重要依據,并與評優評先、績效考核掛鉤,構建自上而下、上下銜接、層層落實的高校黨建責任體系,齊抓共管提成效。
拓寬融入渠道 釋放黨建活力
各高校要緊密結合時代要求和學校特色,不斷拓寬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渠道,堅持紅色文化賦能,真正讓黨建工作“活起來”。
一是創設紅色文化課堂。根據黨員教育培訓課程體系和高校學生的特點,尋找紅色文化同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結合點,靈活適時地推動紅色文化進黨校、進課堂,將紅色文化內嵌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始終堅持把紅色文化貫穿于學生黨員的培養和管理全過程全方面,將紅色文化納入黨員學習的必修課,堅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歷史觀、文化觀,從而進一步充盈思想理念、汲取精神力量、堅定理想信念。二是積極組織開展紅色實踐活動。營造校園紅色文化氛圍,積極發揮紅色黨支部、紅色社團、紅色宿舍的作用,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主題校園文化系列活動;搭建校外紅色教育基地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黨建”活動,讓學生黨員在精彩紛呈的場景式、體驗式活動中接受精神洗禮,淬煉黨性修養,強化責任擔當。三是拓寬線上育人空間。結合當代青年學生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學習特質,借助現代科技手段,跨越時空局限,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以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建設開放互動、圖文并茂的紅色網絡平臺,打造線上全覆蓋紅色黨建陣地,讓學生黨員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刻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潛移默化地接受黨史、國史的洗禮,自覺提升精神境界。
創新融入模式 彰顯黨建特色
實現優質紅色黨建工作,必須要有創新、有亮點、有特色。特色品牌創建是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載體,是引領學生基層黨支部不斷自我革新的旗幟。通過開展品牌建設,找準理論與實踐、經驗與特色的結合點,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有利于不斷增強支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高校黨委要堅持黨建創新與品牌建設相結合,堅持紅色領航、黨建鑄魂,根據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特點,實現紅色文化在學生黨建工作領域的全員化、全覆蓋、全方位融合。高校黨委要鼓勵學生黨支部自主開展主題鮮明的特色紅色黨建實踐活動,推行“一支部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工程,推動紅色黨建品牌建設“多樣化”。學生黨支部要大力唱響紅色主旋律,不斷總結凝練支部紅色文化融入黨建工作的成熟經驗和優秀成果,積極創新創優,打造獨具特色的黨建品牌亮點工程。學生黨支部要通過“紅色+黨建+主題黨日活動”“紅色+黨建+新媒體”“紅色+黨建+科研”“紅色+黨建+志愿服務”等有針對性的活動,充分發揮品牌活動的引領帶動作用,彰顯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新特色,促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發展。另外,紅色黨建品牌建設還要按照品牌建設規律進行,比如,找準品牌建設的切入點,注重紅色文化與學校及各院系專業特點相融合;立足長遠,堅持紅色品牌建設的持續性發展;以多種形式加強宣傳推廣,擴大紅色黨建品牌的社會影響力。
[作者系桂林醫學院副研究員。本文系2021年廣西哲社課題“新時代大學生黨員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1BDJ006)、2023年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偉大建黨精神引領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的常態化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3ZJY176)的成果]